太爷爷太姥爷,展信佳——给英烈先辈的一封信

 

杨靖宇

郑廷珍

鲁雨亭

宋学义

■核心提示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烈士纪念日是对无数革命英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家国情怀的深情唿唤。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找到四位烈士后人,请他们以书信为桥,向英烈先辈讲述自身与家庭的变化,描绘今日祖国之繁华盛景。一封封信笺,跨越时空,让英烈“看到”后辈的幸福,感受国家的强盛,也让我们通过这场特殊“对话”,深切感悟和平安宁的来之不易、家国一体的深刻内涵。

太爷爷,这盛世如您所愿

写信人:马铖明 共青团磐石市委副书记

收信人: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人,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敬爱的太爷爷:

我是您的曾孙子马铖明。今年是您壮烈殉国85周年,也是您诞辰120周年。虽然我的父辈和我并没有见过您,但您一直是我们的榜样和骄傲。

我要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您生前为之奋斗的目标、您的理想和遗志被我们后人实现了。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当我在天安门城楼旁的观礼台上看到以您的名字命名的“杨靖宇支队”战旗接受检阅时,我的内心既感伤又激动。感伤的是如果当年的条件再好一些,是不是咱们东北抗联就不用牺牲这么多战士了,是不是您就不用牺牲了。激动的是太爷爷您领导下的东北抗联没有被敌人消灭,更没有被时间磨灭,您的精神传承至今、发扬光大。我也借此机会向您讲讲咱们马家的情况吧。

您的儿子、我的爷爷马从云在新中国成立后拒绝了组织上给他安排工作的意向,后成为郑州铁路局的一名工人。在岗位上,他兢兢业业,37岁时,他在出差途中不幸因病去世,留下5个孩子由奶奶方秀云抚养。20世纪50年代建的两间36平方米的小平房,全家人一直住到1998年。奶奶说,哪怕再辛苦也决不给政府添麻烦,不能给您抹黑,这是她一生坚持的原则。

爷爷生前曾从东北带回一块桦树皮,他说,看到它,仿佛看到了当年您在林海雪原里与敌人周旋的峥嵘岁月。奶奶常会把桦树皮拿出来撕下来一小块放在嘴里边咀嚼边教育我们,告诉我们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告诫我们“决不能以杨靖宇后人身份向组织上提要求,一定要靠自己”。

在奶奶的培养下,我父亲这一辈的兄弟姐妹都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的父亲马继志曾身着戎装保家卫国,在一次战斗中被子弹击中腰部,因作战英勇,他荣立三等功。复员后父亲在郑州铁路局工作,他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直到退休。我的叔叔马继民曾在南海舰队服役,后积极进行东北抗联的红色文化宣讲。我在大学毕业前一年参加“重走抗联路”活动后,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来到东北这片您抛头颅、洒热血的黑土地,在祖国的最基层工作。从靖宇县到磐石市,从脱贫攻坚的战场到乡村振兴的舞台,再到现如今的共青团工作,我时刻以您的精神为指引,在基层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父辈们和我用行动践行着咱们马家“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9字家风。

敬爱的太爷爷,中华民族已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相信您一定是无比欣慰的。作为您的后人,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脚踏实地、以身作则,让您的精神激励更多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奋勇向前。

您的曾孙 马铖明

2025年9月28日

(本报记者 王斌 整理)

英雄的旗帜从未褪色

写信人:宋紫玉 沁阳市实验中学2412班学生

收信人:宋学义 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敬爱的太爷爷:

您好!

虽然只能在泛黄的老照片里看到您,但全家人每次说起您时,眼里总是闪着光,让我觉得您就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

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给我讲身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您,与侵略者血战到底、抗战到底,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也让我第一次懂得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这些词的分量。

爷爷常说,您一辈子的做人准则是“不向组织提要求,不向上级伸手”,始终要求孩子们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爷爷对我的要求也特别严格,总是告诫我做任何事情,都要认认真真,脚踏实地。

今年9月3日,学校组织我们集体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上,人民军队铁流滚滚、步伐铿锵。当看到战旗方队中飘扬的“狼牙山五壮士”战旗时,泪水充满了我的眼眶,我心里既激动又骄傲。今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这盛世如您所愿。

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叔叔面对敌人的疯狂扫射,毫不畏惧地用胸膛挡住敌机枪眼,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解放河北隆化战斗中,董存瑞叔叔在部队受阻于桥型暗堡的危急关头,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以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部队的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转移,在弹尽粮绝时宁死不屈,纵身跳下悬崖……每次读到课本里的英雄故事,想到您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书上每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都变得具体、鲜活起来。

太爷爷,现在的孩子们再也不用蹲在战壕里识字了,我们的书包装着彩笔和课本,校园里充满着读书声和欢笑声。今年,我已经上八年级了,当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时,总会想起您。当年您为了身后的山河与百姓,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我一定会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上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北京,参观了中国航天博物馆。当我看到长征火箭模型直指苍穹,忽然就想起了你们当年用土枪土炮保卫山河的模样。从“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到“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科学家叔叔说,这是新时代的长征。

每当因为课程紧张、作业遇到难题而感到压力大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您和您的战友们在艰难困苦中坚守理想、奋勇抗争的故事。我会以您为动力,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努力做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您的重孙女 宋紫玉

2025年9月25日

(本报记者 王绿扬 整理)

您的信念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写信人:李明诗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律师

收信人:郑廷珍 柘城县牛城乡郑楼村人,抗日爱国将领

敬爱的太姥爷:

提笔之际,清冷的月光洒落窗前,宛如铺展出一幅时光帷帘,让我有机会与您进行一次跨越88年的对话。我是您的曾外孙女李明诗,今天,我想通过这封信,诉说我们对您的思念。

小时候,我常听姥姥和妈妈讲起您的故事。她们说,您离家奔赴战场前,在车站向您的母亲叩别,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儿当精忠报国”,自此一去不返。那一刻,您转身的背影,成了家族记忆中最凝重的一页。1937年10月16日,您在忻口南怀化高地的战斗中,不幸中弹殉国。您的光辉事迹,不仅被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更化作一粒种子,在后人心中生根发芽。

2004年5月,我独自一人踏上晋北大地,在忻口战役纪念墙前久久伫立。那一刻,我仿佛听见当年的枪炮声、呐喊声,看见您跃出战壕、率部冲锋的身影。从那时起,历史对我而言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血脉中奔涌的共鸣。

后来,我陪妈妈、姥姥去了很多地方,去追寻您的足迹——从柘城老家的烈士陵园,到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从衡山南岳忠烈祠,到台湾“国史馆”……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对您和无数英烈的缅怀和致敬。

2017年,在您牺牲的南怀化高地,我们为您和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旅殉国官兵立起一座纪念碑,由我亲手书写了黄埔后人丘智贤先生撰写的碑文。当墨迹镌刻进巨石时,我对您的敬仰与怀念也定格成永恒。

您曾说:“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您为国捐躯,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遭受战火摧残;而我们今天铭记历史、奋发向前,是为了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人民更幸福,走在先辈们期许的道路上。

我们将这种信念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妈妈温笑倩退休后将很大精力投入到您的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以及事迹的宣讲中;我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又到美国留学,现在成为一名律师。您的后辈中,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领域耕耘,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您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生活。

太姥爷,南怀化的战场早已沉寂,但纪念碑前总有人献上鲜花。您和无数英烈的名字,没有被遗忘,而是被刻进民族的记忆,传承在后人心中。

愿您在另一个世界安息。我们会带着您的信念继续走下去,走向更远的未来。

您的曾外孙女 李明诗

2025年秋于北京

(本报记者 徐东坡 整理)

这山河皆安 这精神永传

写信人:鲁朕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读硕士

收信人:鲁雨亭 永城市芒山镇人,着名抗日英烈

敬爱的曾祖父:

我是您从未见过面的重孙朕家。此刻,秋日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信纸上。今年,已经是您牺牲的第85年了。时光如白驹过隙,国庆节马上要到了,我想和您说说心里话,讲讲您期盼了一生却未能亲眼所见的盛世中国。

您牺牲那一年,我的高祖父鲁紫铭先生强忍悲痛,给彭雪枫将军写了书信:“儿为抗日死,死得其时……人生皆有死,只要死得其值,夫复何憾!”这份家国大义,让我们每一代子孙既感沉重、又觉光荣。

在大学的思政课上,我分享了您的故事,当同学们听到您毁家纾难的事迹时,眼中满是敬佩。我也曾走进桂林的偏远小学当志愿老师,践行着您的精神。如今,我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继续探索。我深知,我们这一代人的学识与担当,便是对您和无数先烈最好的告慰。

您一定会感到欣慰。自2009年起,您的外孙、我的翟斌伯伯,秉承您和高祖父“为国储才”的初心,发起了“雨亭行动”,带领着一批又一批家乡少年走出小城,去北京、上海等城市感受祖国发展的脉搏、大千世界的广阔,在行走中增长本领、砥砺精神;您的外孙、我的力实伯伯,前后15载整理您的日记、书信,采访您的战友、亲属、乡邻,出版了《鲁雨亭传》。如今,您的精神因这本传记而得以广泛传颂,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

曾祖父,请您安心。咱们的家乡永城,已成为一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还通了高铁,到首都北京只要4个小时。家乡有以您名字命名的学校,您“羽翼国家,雨露人民”的誓言,镌刻在芒砀山脚下雨亭中学的墙壁上,新生们开学第一课就是聆听您的故事。每年清明,孩子们都会手捧白菊,在您的墓碑前深深鞠躬,那一个个小小的身影,总能让我眼眶湿润。

祖国从来没有忘记您。记得1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您的女儿、我的姑奶奶鲁伟漪作为抗日英烈子女代表,端坐在抗战老兵、英烈子女和支前模范乘车方阵中。今年,咱们家人又一次受邀到北京天安门观礼了。阅兵中,战机翱翔、铁甲列阵,您看到了吗?今日之中国,已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家乡芒砀山的松柏已亭亭如盖。每当清风拂过,松涛阵阵,仿佛您沉稳的唿吸,依然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我们这些后人,便是在这片您用生命换来的荫蔽之下,安然成长。

这山河皆安,这精神永传。

永远爱您、怀念您的重孙 鲁朕家

2025年9月26日

返回顶部